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6篇)

篇一: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

  

  浅析《红楼梦》人物香菱的悲剧意蕴

  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讲到:“《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其论述时引用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红楼梦》一书的悲剧性在于剧中人物的关系和位置

  不得不如此而形成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体现在方方面面,有时代悲剧、家族悲剧、爱情悲剧、命运悲剧等等,但这些都与香菱有着重要关系。

  一、香菱是全书一条重要的人物线索

  香菱这个艺术形象就是作者用来“千里伏线”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人物线索之一。首先,作者用甄士隐一家的小兴衰来影射荣宁二府的大兴衰。同是望族,同在“红尘中一等富贵风流之地”。同是祸起萧墙,转眼之间便“烟消火灭”。同是“富贵不知乐业”,终落得“茅椽蓬读,瓦灶绳床”,甄士隐的结局就预示了贾宝玉的结局。甄士隐一家的离散悲辛其实就是贾府悲剧的预演,只有香菱是唯一亲历大小两次兴衰的串接者。其次,英莲、冯渊二人的一段小悲欢影射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同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最终棒打鸳鸳,生死异路。作者用以上两个事件为全书定下了基调,而这两个事件都是围绕香菱发生的,可以说香菱的遭是全书的定音符号。之后,英莲入住大观园,见证了“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也见证了大观园遭抄检的衰变过程,香菱的活动基本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三、作者有意将香菱塑造成十二钗的综合体

  香菱的出现是很耐人寻味的。先是甄士隐眼中“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的稚儿,继之是葫芦僧口中“出脱的齐整好些”的“被拐子打怕了的丫头”,再是凤姐所说的“模样好……做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儿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作者在叙述香菱的成长历程时“千皱万染”,逐步展示了一个貌美类同可卿、才华几比钗黛、柔顺不亚平儿、纯真不让湘云的女子形象。所以,我认为作者是有意用“云浓雾雨”的手法把香菱造成一个具有共性而个性不甚明了的人物形象,作者是想用她的悲惨遭遇来概括“十二钗”的薄命。在第四十八回,作者用浓墨重彩极写“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其中,香菱的第三首诗实际上就是她的自况。“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句以形容美好、气质高雅而且精华内蕴的明月自比,寄托了香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生活的自信。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追求和自信的女子却倍遭凌辱和摧残,以至作者一再发现“真应怜”和“实堪伤”的感叹。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香菱的被摧残、被毁灭代表了诸多才貌双全、温柔美好的大观园女性的普遍的人生悲剧,而悲剧在她身上一再演绎,就给人以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四、香菱的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缩影

  甄英莲即“真应怜”之谐音,此早为旧评点派所点破并指出“全书之人无不应怜也”,对此作者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逐渐完成了对这个名字命名取义的自揭和暗示。小说第一回中,那一僧一道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在街头玩耍,便上前哭道:“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抱

  在怀内作甚,”已隐约透露了作者的这种含蓄用心。深谙作者原意的脂砚斋于此句下批道:“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甄士隐并未理会那僧人的疯话,待抽身进去却分明听得明白那僧人念的四句言辞:“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霄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正是作者以前隐后揭的手法从此拉开了英莲悲惨一生的序幕。英莲三岁之前,是生在姑苏一乡宦人家,父亲甄士隐是“每日只以

  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神仙一流人品”,母亲“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如果假设这是在影射贾府,那么应该是属于宁国公、荣国公的贾源、贾演在世之景。由脂砚斋批文也可以看出:“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香菱为什么单单是三岁是被拐走?这“三岁”暗寓贾府的前三代:第一代是贾源、贾演时期,是家族兴盛的开始;第二代贾代化、贾代善时期是真正繁华;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开始衰败。香菱从三岁时被拐走开始,也开始了她的悲剧命运,贾府也是在贾敬等这一代开始的衰败。又由判词可知,香菱是被夏金桂迫害致死,随之贾府也因为没有了贵妃贾元春的庇护,受到奸人陷害及一些丑事的败露由盛转衰,一败涂地。所以说,香菱是以另一种微妙的形式与贾府息息相关的,她的命运曲线是与贾府相吻合的。

  纵观香菱的一生,恰与贾府一样,简直就是一曲由繁华转入荒凉的命运交响乐。随着这位被作者赞为“根并荷花一茎香”的少女的毁灭,贾府也“忽喇喇似大厦倾”,一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竟也徐徐地落下了帷幕。

篇二: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三个悲剧典型?物

  红楼梦中三个悲剧典型?物

  《红楼梦》是?部?性的悲歌。“千红?窟(哭)”、“万艳同杯(悲)”《红楼梦》中的?性绝?多数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但由于这??批优秀的??们?世不同因?形成了差异较?的性格特征,性格具定命运,因此,这批?性的悲剧?呈现出各??的特点,?这当中有三个?的命运极具典型性。

  王熙凤

  贾宝?作为《红楼梦》中的男主?---男?号这是?可争议的。但??号的确定确很让?费神。如果按与男?号的关系,在男?号??中的地位来论,林黛?当之?愧!但按在整部书中出场的频率(戏份)王熙凤则多于林黛?,因此从这个层?上说王熙凤是??号?会更合理?些。王熙凤在荣、宁?府中的地位?关重要,如果把贾?集团当作?个超?型企业,那么贾母就是董事长,?王熙凤就是总经理,她在荣国府中掌管着财政?权,是个实权派?物,在男权社会这已经挑战了男?的权威,王熙凤为了保持??的特权地位她强?苦撑,所以她的性格已经表现出男性化的特征,她在为维护??的地位中很多时候不择?段,做法上太残忍了?些、毒辣了?些。例如毒设相思局害取贾瑞性命,在这件事上贾瑞这个虽是个爱?之徒,是个不知天?地厚的混蛋,但罪不致于该他致死,因为他毕竟没有对王熙凤形成伤害;特别在施?计让尤?姐先流产然后吞??杀,这时她已经变成了?个?狠?辣的恶婆了!这?事件彻底摧毁了贾琏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宣告了她与贾琏感情的彻底破裂,正是因为这个实权?物能?很强、权?欲很旺、争强好胜做事太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她的悲剧命运正是由此?产?。因太要强、做事太过、聪明过头、树敌过多因此她的结局最为悲惨,最后连同情她的?都没有。

  林黛?

  与王熙凤相?形成鲜明对?:林黛?是?常柔弱的!但林黛?的柔弱?很有份量,可以这样说,王熙凤是硬实?,?林黛?却拥有软实?。林黛?的软实?表现在???:?先她占领了精神和艺术的制?点,她的才情、她的艺术修养在红楼梦系统中是最?的这已经?可争议;第?她的?世独特,她的前世是西?灵河岸上三??畔的?绛株仙草,因此她总能与世俗社会保持距离,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持抵触态度,她是?种精神符号,她的?为都是艺术化的,这样就使她的?为和?品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质;第三,她虽然从政治背景、经济条件等??都处于弱势,但贾宝?在乎她,视她超越??的?命,贾府中最?统治都贾母视她为?肝宝宝贝因此她在?意中她成了特殊?物,特权?物,中间阶层和下?们即使内?不喜欢她,也不敢表露出来。因此林黛?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她本来就不属于世俗社会,但?实实在在?活在世众社会,她必然与世俗社会之间产?不协调。

  妙?

  王熙凤的世界是由?钱欲望、尔虞我诈构建起来的世俗社会;林黛?的世界则是由纯碎的追求?由、追求审美感受的精神社会,?妙?则处在世俗社会与神界的过渡阶段,因此她更没有归属感!?先从?世上讲妙?就?较糢糊,书中对妙?的?世的介绍?常简略含糊,且是通过仆?向王夫?介绍的?式表述,从王夫?对她很看好,且迎接她的?式也很上规格来看妙?的?世应该不平常,但她是以带发修?的?式?驻荣国府中的家庙这样?种存在?式来看,说明她的家族已经很败落!落泊的凤凰不如鸡,此时如果她是?个平庸?能的???,她完全可以寄居在荣国府家庙中,过与世?争清?寡欲的???,但妙?不是这样的??,她的容貌、她的?质、她的才华、她的?性都不同凡响,“?质美如兰,才华馥?仙,天?成孤癖?皆罕”因?注定她的命运是:“却不知太??越妒,过洁世同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质,终陷污泥中”。

  三个??分别归属于三个不同的世界,她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她们都与现实社会不合拍,都不被现实?活所容,因?她们的悲剧是必然的,只是表现形式有很?差异。

篇三: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内容摘要】《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

  《红楼梦》

  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着力表现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家庭的兴盛衰落,人们的发家致富和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一、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1/1逸上。由於种种的腐烂与罪恶,结果应了秦可卿所说的“树倒猢狲散”的预言,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赵姨娘可以为了给贾环争取家族继承权而施魇魔法暗害宝玉,险些令宝玉丧生。置亲人于死地的手段在大观园这个大舞台演绎得“美妙绝仑”。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

  作为专制家长的贾政,只想到个人的面子与声誉,与儿子宝玉的相处没有一点和乐融融的迹象,反倒是树起其道貌岸然的形象,对宝玉实施严厉的封建管制。致使宝玉远远看到他的影子,也会吓得魂飞魄散;听到他的传唤,便犹如听到一声焦雷。正如宝玉所说:“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吟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华,他就打击我;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在这个大家族,亲情几乎荡然无存,然而这样的家庭又可以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存在多久就可想而知了。至亲血肉都如此冷漠无情,家族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在贾家中人际关系就如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2】

  张俊、沈治钧著《曹雪芹与红楼梦》古代小说评介从书【3】

  张俊、沈治钧著《曹雪芹于红楼梦》古代小说评介丛书【4】

  张俊、沈治钧著《曹雪芹于红楼梦》古代小说评介丛书9/1参考文献:

  【1】

  张俊、沈治钧著《曹雪芹于红楼梦》古代小说评介丛书第六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2】

  天人主编《中国小说名句鉴赏》第二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

  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0/10

篇四: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摘要:《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剧,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永远感动着无情世界中那些有情的人们。《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表现出朦胧美、意境美和诗意美。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朦胧美;意境美;诗意美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而且“越美,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这使《红楼梦》成了“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因此,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

  《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

  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在《红楼梦》的悲剧中,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但毕竟是寄人篱下,终身大事无人做主,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也难得善终,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

  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却更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终是远嫁海隅,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最后还是两手空空;

  至于史湘云,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但“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青春守寡,美景不长;

  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曹家是突然衰败,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一下子一落千丈,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而吴敬梓大量挥霍钱财,吴氏家族是在他自己手里逐步衰落的,吴敬梓有清醒的衰落意识,幻灭感并不严重。

  “乐极生悲”是造成《红楼梦》宿命论的原因,以宿命论解析《红楼梦》的悲剧,也可理解为有“奋起抗争”的一面。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巨大的悲剧感受。一是贾宝玉个人悲愤的绝望,二是由于他与林黛玉爱情的悲剧和贾氏家族的衰败而感到彻底绝望,二者合为一体,形成主人公的悲剧感受。宝玉之出走(出家)是出于整个人生之幻灭,出于他对现世人生之厌倦与扬弃,有意去寻求解脱。与小说虚构人物贾宝玉一样,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自己就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将自己绝望的情绪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相结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寄托其“一把辛酸泪”。

  三

  《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的表现

  3.1朦胧美

  在《红楼梦》的整个故事中,作者的意图很含蓄、隐晦,使人无法一目了然。而中国的传统白话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画面都很清晰;

  但《红楼梦》却意象朦胧,似乎中间阻隔千万重,说不清,道不明,可望而不可及也。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神谜色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时空的辽阔:从女娲氏炼石补天,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起笔,从天上到地下;

  时代是清、是明,说不明道不清;

  服装、官职非满非汉,景物、语言不南不北,让人感到很迷蒙。其二,“假作真时真亦假”:整部书似乎都笼罩在朦胧之中,犹如一场“红楼之梦”(谓人生如梦之意),说什么了就是好,好就是了。小说写了真(甄)假(贾)二宝玉。而对贾宝玉人物外形描写和出身经历介绍亦带着神谜色彩:贾宝玉衔玉而生,是顽石通灵,与林黛玉有“木石前盟”,一为神瑛侍者,一为绛珠仙草。贾宝玉与薛宝钗则为“金玉良缘”。小说没有很具体地去写哪一个人的外貌,每一个女子都很漂亮,但写得都不具体,让人“雾里看花”。

  3.2意境美

  《红楼梦》创造的意境有大有小,但为数众多,从整体上构成更深更广阔的意境,作者笔下的大观园就是一个理想化的意境。作者为贾宝玉和大观园的女儿们设置了她们所生活的美的意境(环境):宝玉的怡红院、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苑、妙玉的栊翠庵、迎春的紫菱洲、探春的秋爽斋、惜春的暖香坞、李纨的稻香村---太虚幻境、青梗峰下则是神话中的幻想意境。《红楼梦》全书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意境。作者为了创造这种意境美,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用多种透视法(散点透视)铺开,使之具有立体感和整体美。

  《红楼梦》创造了高度民族化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认为元杂剧创造了意境美,但最成功的仍是《红楼梦》。曹雪芹创造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意境。书中不仅有数量众多的诗、词、曲、赋,而且大多意境也从前人诗境中幻出。

  3.3诗意美

  第一,《红楼梦》把爱情诗化了。作者写黛玉由喜到悲的一个过程:有心、无心、多心、关心、开心、伤心……写得非常细微、非常含蓄。何其芳先生认为,《红楼梦》把爱情从情欲中深化了,把爱情写得富有诗意,宝黛爱情使人感到纯洁而高尚;指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花一样开放在这个不洁的家庭中间的纯洁的痴心相爱”,正是曹雪芹要抒发的“痛苦与甜蜜是两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儿女之真情”。

  第二,《红楼梦》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美。《红楼梦》写品茶讲究到极致。写弈棋弹琴、吟诗作赋,表现了士大夫的高雅情趣,是充分民族化的东西,自然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甚至小说中人物的取名也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贾氏“四春”之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代表了春天的四个阶段;

  而她们的四个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又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四种代

  表。

  第三,诗意美与感伤主义相结合。如女主人公林黛玉身上表现了一种“病态”的美,她的清高孤傲,带有知识分子理想化的人格,带有《红楼梦》所具有的浓厚的感伤主义情调。这种感伤主义,完全渗透到人物内心之中和整个小说的描写之中。何其芳先生说:“黛玉的性灵与诗境生活,只能供读者的欣赏赞叹,黛玉没有使自己战斗成功的能力,于是她只有归结到悲惨的死亡。”

  参考文献:[1]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岳麓书社,1999年。

  [3]陈美林.吴敬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篇五: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

  

  谈《红楼梦》的悲剧性

  作者:丁宝怀

  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01期

  摘要:《红楼梦》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必然崩溃及封建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其中又集中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本文分别从林黛玉孤傲性格的发展和叛逆思想的外露,薛宝钗的循规蹈矩和顺从长辈、贾宝玉的“叛逆”、“多情”与“软弱”等的性格方面;贾家要复兴的家族利益方面;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的本质三方面揭示了其悲剧的原因,除了个人因素外,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因此,说到底,宝、黛二人的爱情是一个社会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性格;家;社会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的顶峰。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庭琐事,尤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遭遇悲惨的女性形象。“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的葬花诗则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色彩。下面笔者就“宝黛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对《红楼梦》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作一下粗浅的论述。

  一、性格造成的悲剧

  首先来看林黛玉的性格:初来贾府时,贾府上上下下对于她可能成为贾府儿媳怀着很大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黛玉孤傲性格的发展和叛逆思想的外露,使她逐渐失去贾府统治者们的喜爱。

  最主要的还是她的叛逆性格是为封建家长所最不能容的。贾宝玉生为贾府嫡派子孙,肩负着贾家复兴的希望。但他逃避封建教育、厌读四书五经。而林黛玉不但不规劝他,反而支持他,所以王夫人是不会选中她作儿媳妇的,黛玉的悲剧源于她的性格。

  书中的另一位女主人公薛宝钗,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贾母出钱为她过生日,问她点什么戏,她就点了贾母喜爱的热闹戏文,问她喜欢吃什么,她说了贾母喜爱的甜烂之物,她的言行总是在屈从着别人。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和这两位女主人公紧密相关的则是贾宝玉了。贾宝玉是叛逆性最强最光辉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最突出的就是“叛逆”、“多情”与“软弱”。

篇六: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他认为除明明德

  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所谓恶劝,即厌恶别人对他进行仕途经济、读书明理之类的封建道德说教,这是他叛逆精神坚定性的突出表现。所谓情极之毒,即当情无法战胜礼时,当理想终归幻灭时,他宁可弃绝尘寰,撒手悬崖,抛弃宝钗之妻,麝月之婢,也不愿在世俗社会中随波逐流。这三大病,乃世人莫忍为者,也正是宝玉一生偏僻处。正因这种偏僻的行为和乖张的性格,使他无材可去补苍天,而横遭世人诽谤。然而,宝玉的光彩,也正在于此。

  那么,天究竟可不可补?作者在书中借探春的人生悲剧回

  答了这个问题。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是个志在补天者。她曾经表示: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由此可知,儒家所提倡的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对她影响很大。她的志向,正在这个范畴之内。但女儿的身份却使她不可能在外面立一番事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施展抱负。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写她暂时代理生病的凤姐管理家务,推行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表现出卓越的才识与魄力。大观园内的弊端虽有所改观,然而贾府的衰败已是不可逆转。探春理家,最终没能阻挡贾府没落的趋势,她自己也未能逃脱女儿的悲剧,抛闪骨肉家园,离乡远适。所以,作者在赞扬她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同时,亦慨叹她生于末世运偏消。

  不愿补天的宝玉,他的叛逆精神酿成他与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也促使他出家为僧,铸就他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力图补天的探春,也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可见,天已无法可补。宝玉和探春两种人生道路的失败,展示了生逢末世、不入流俗的贵族青年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

  第二,爱情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

  本第五回脂批说:怀金悼玉,大有深意。程甲本作悲金悼玉,意义似更显豁,即悲念宝钗,伤悼黛玉。《终身误》曲中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这进一步解释了钗黛之可悲可悼,是因为她们爱情婚姻的不幸结局。都道是与俺只念的对比,显示了宝玉思想感情与世俗观念不可调和的矛盾。宝玉叛逆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是重情不重礼。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的矛盾,充分显示了情与礼的冲突。悲剧之所以产生,外在原因是僵化保守的礼的禁锢,内在原因则是宝玉对富有浓重叛逆色彩的情的执著追求。围绕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作者热情讴歌了宝黛的叛逆精神;对宝钗重礼不重情的思想性格进行了善意的讽刺,而对她终身为礼所误的不幸,也表现了深切同情。作者的批判锋芒,主要是指向腐朽的传统礼法及昏庸专横的封建势力。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对宝玉来说,当然可以任意选择。钗黛都是才貌兼美的绝世佳人,宝钗妩媚温柔,端庄丰韵;黛玉袅娜娇羞,秀美风流。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国色天香,难分轩轾。起初,宝玉在二人之间确实不好选择,难于取舍,以致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但后来,随着了解的日渐深入,宝玉的态度日渐明朗。最后抉择的是木石前盟。促成这一抉择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不是才和貌,而是思想和志趣的一致。在思想上,宝钗与黛玉截然相反:黛玉重情,宝钗守礼。宝钗虽然艳冠群芳,然而却冷溟无情,她善于控制感情,一言

  一行都力求合乎封建道德规范。她认为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故而一再规劝宝玉读书仕进,令宝玉极为反感。这种严重的思想隔阂,是宝玉否定金玉良姻的关键原因。同理,木石前盟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才成为宝玉执著追求的目标;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因而也独有林黛玉才能使宝玉情有独钟。

  不幸的是,最后胜利不属于木石前盟,而是金玉良姻。通行本后四十回,基本完成了这一悲剧结局。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的鼓乐声中,魂归离恨天,彻底打碎了木石前盟的梦想。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黛之间的爱情从萌发之初,便预示着悲剧的结局。这是因为:第一,从社会环境看,清中叶正是程朱理学盛行,扼杀一切非礼思想和行为的时期,宝黛追求自由爱情还缺乏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支持;第二,从家庭环境看,贾府的封建家长为了家世的利益,竭力促成贾、薛两家联姻,贵家富户,可以互补相护;并且,甩掉性情孤僻,离经叛道的黛玉,选择稳重和平、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正有助于宝玉走上正道,继承祖业,挽回贾家日趋没落的颓局,所以,贾母、王夫人等家长,平时可以对宝玉百般娇纵,但在这关系到家族根本利益的婚姻选择上,宁可痛下狠心,让宝玉遭受精神折磨,也不宁迁就他的愿望,使木石前梦得以实现。第三,从宝、黛个人的思想行为看,他们的软弱也必将造成爱情的悲剧。他们虽对情十分渴望,但先是彼此不

  敢公开承认,只是暗中相互思念,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吁叹。后来彼此虽都下定了决心,非对方不娶不嫁,可还是消极等待父母之命,幻想家长成全他们的婚事。最后让家长钻了空子,铸成了大错。造成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及他与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黛玉红消香断,宝玉抱恨终身,宝钗也并未从金玉良姻中得到幸福。悲剧的制造者不是宝钗,也不是宝玉,而是封建礼法和宗法社会,特别是封建婚姻制度。

  木石前盟是没有婚姻的爱情,固然可悼;金玉良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更觉可悲。对宝玉来说,这是无法弥补的缺憾,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红楼梦》悲剧意蕴的核心,似正在于此。故《终身误》曲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部《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许多悲剧,这则是悲剧中的悲剧。

  第三,女子的悲剧。《红楼梦》不仅怀金悼玉,而且也为千万个不幸的女儿歌哭悲泣。作者在开卷中说明,此书的创作意图之一,是使闺阁昭传。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饮茶与酒,名。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脂批谓二语恰为一对,暗喻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这就是说,太虚幻境中的千红万艳,亦即《红楼梦》中的所有女儿,都是作者怀念悲悼的对

  象。

  作者在书中虚构了大观园这样一个人间乐园,庚辰本第十六回侧批称它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玄境。如果说,大观园外是一个以礼为中心的世界,那么大观园的精神支柱则是情。它是宝玉和女儿们的精神乐园,他们在这里结社联诗、宴饮嬉戏,充分展示着青春的活力,尽情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但大观园并非世外桃源,它也会遭受外界侵扰。众女儿也会有死亡、离散、婚嫁、衰老。因此,大观园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毁灭的过程相当短促。

  宝玉及诸艳搬入大观园的第一个春天,发生了一件极富象征意义的事情,即黛玉葬花;并出现了一首寓意深刻的长诗,即《葬花吟》。不言而喻,葬花是大观园悲剧的序曲,《葬花吟》是预为诸艳准备的挽歌。正如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回后总评脂批所说: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金钏之死和宝玉挨打是世俗社会戕害大观园诸艳的开始。大观园中热闹欢快的景象由此被打破。其后,虽然有咏红梅、啖腥膻、即景联诗、雅制灯谜等群芳荟萃的繁荣时刻,但不断出现矛盾冲突。从赵姨娘大闹怡红院,到尤二姐赚入大观园,世俗社会渐渐加剧了对大观园的袭扰。在这种不祥气氛中,贾宝玉迎来了他的十五岁生日,出现了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小型联欢,诸艳尽欢而散。从此,宝玉便开始一个个失去她们。

  大观园的第二个秋天,已是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大观园中发现了绣春囊,在王夫人的授意下,大观园遭到抄检。红消香断,,的悲剧自此拉开帷幕。根据书中第五回的暗示,《红楼梦》中的所有女儿都是应入薄命司的,实际上都是悲剧人物。婢女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的悲剧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心比天高的晴雯,因风流灵巧而遭人毁谤,落了个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温柔和顺的袭人,自觉地与封建礼法保持一致,却也是空云似桂如兰。其他的人,司棋因情被逐,自撞身亡;芳官等十二女伶遭人陷害,被迫斩情归水月;香菱平生遭际实堪伤,被人拐卖,落入呆霸王薛蟠手中,受尽折磨;鸳鸯抗婚,贾母死后也不会有更好的结局。贵族小姐们亦难逃悲剧的命运。黛玉背叛了封建礼法,为情而死;宝钗严守礼教,却也成为金玉良姻的牺牲品。贾府四艳中,贵为皇妃的元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在宫中消尽了青春;懦弱的迎春,误嫁中山狼,无情兽,难逃一死;探春有齐家之才,却不幸生逢末世,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十二钗中其他的人,妙玉好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最终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以金玉之质,陷于泥淖之中;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虽然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却落了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结局;湘云厮配得才貌仙郎,但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李纨年

  轻守寡,抚养幼子,却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成为礼教的牺牲品。

  《红楼梦》是一出为女儿们悲歌哭泣的大悲剧,作者在书中为末世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共掬一把悲悼怜悯之泪。她们的爱情婚姻、人生道路、性格或命运的悲剧展现了世俗社会对美好感情的破坏,其实,她们的悲剧命运都是封建礼法社会造成的。曹雪芹最为重情,精心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情境。在主观上,他希望大观园长驻人间,但对客观现实清醒的认识,促使他无情地展现了大观园的毁灭。在表现美好理想、讴歌美好感情的同时,从一个侧面猛烈抨击了封建伦理道德。这是《红楼梦》中女儿悲剧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第四,家庭和社会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无可奈何地走向日暮途穷的末世,最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败涂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庭悲剧。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串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

  就贾府而言,辉煌繁荣、赫赫扬扬已历百载,至宝玉一代,却几乎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小说第二回,作者借旁观冷

  眼人冷子兴之口称: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脂批也说: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并特意指出: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小说详尽地反映了贾府之末世的各种弊端,揭示了它必然没落的深刻原因。

  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这是贾府衰败的首要原因。主子们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那些执掌权力的主子,各谋私利。如风姐,表面上虽终日为家事操劳,其实却是为了维护个人权力,满足日益膨胀的权势欲。她对上欺瞒献媚,助长奢侈浮华的风气;对下欺压盘剥,克扣月银,放高利贷,一再激化矛盾,其实,是在将贾府一步步推向灭亡。此外,围绕家政执掌权和宗族继承权,贾府的主子之间矛盾复杂,冲突激烈。正如七十五回中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奢侈浮华,出多入少,这是贾府败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对贾府来说很平常的螃蟹宴,便需花费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叹道: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再如为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大兴土木,堆山凿池,起楼竖阁,建成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其奢华糜费程度之惊人,连过惯皇家生活的元春也不禁摇头叹息。贾府的这些排场,是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勉强支撑起来的。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取地租。可是,濒临破产的农村经济,已不可能填满贾府这种无底洞似的欲壑。

  奢侈浮华的生活最终导致了贾府经济上的后手不接。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这是导致贾府衰败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宁荣二公在马上得天下,建立了贾府的基业。他们的下一代人字辈(代善、代化),雄风犹存,尚可以守成。但到了第三代,即文字辈,已经退化为昏聩无能的一辈:贾敬一心烧丹炼汞;贾赦则贪婪、荒淫;唯独贾政风声清肃,却庸碌古板,不通庶务。至于第四代,即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环,以及第五代,即草字辈的贾蓉等,则堕落为一群聚赌嫖娼,淫纵放荡之徒。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终于毁于后代儿孙之手。按照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贾府的最终败落,是在次年的元宵节。其方式,是被朝廷籍没家产。其结果,是树倒猢狲散。后四十回基本完成了这一悲剧结局,但留下了延世泽及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似不尽合作者原意。

  《红楼梦》所展示的贾府的末世景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足以概括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世景象。作品所揭示的贾府没落的原因,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种种痼疾。一叶知秋,贾府衰亡的悲剧,其实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透过表面的繁荣,却看到了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亦在于此。

推荐访问:红楼梦中的悲剧形象 梦中 红楼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