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9篇)

篇一: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及建议有:1)有针对性的总体规划。企业应建立一套远景规划来指导未来发展,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将资源和经费针对性地投入用于关键发展领域。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完善和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强化内部控制,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3)加大集团总部的管理力度。企业总部强化管理力度,总结总结每一个管理层次的经验,加强对对外合作企业的指导,加强对子公司的检查、评估,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业绩。4)提高财务透明度。企业应坚持公开财务报表,并及时向投资者披露财务信息,从而保障投资者的权益。5)投资研发活动。企业应重视研发、技术开发,不断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篇二: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高质量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吴

  平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从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正向高品质的开发阶段转变。因此,在管理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国有企业。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更有活力和动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有效地供给市场,以促进整个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一、引言高质量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国企的经营与发展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营销活动必须与时代同步。开发、优化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既促进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又对国家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综合实力,通过明确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通过振兴新活力而增强。二、高质量发展时期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因素(在长期计划管理模式下一)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不足,部分国有企业仍重数量而轻质量,产品进入市场质量差,影响了企业的盈利。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客观评价和判断,导致了产品的生产过剩,市场适应性差(。虽然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模式发生了变二)国企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化,但是,采用传统垂直管理模式的企业仍很少,因此,企业活力不强,内部员工积极性不高,最终难以有效转化企业创新成果。由于缺乏完善的福利制度和企业文化,部分职工被动地参与劳动(,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伴随着我国传统经济竞争优势的衰减三)国有企业对外贸易不够强,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国有企业需要加快转型步伐。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缺乏适应性和竞争力。三(、我国国有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时期一)高质量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有效供给进行增加,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第一,国有企业要遵循政府改革的方向,充分发挥政府改革的各种效益;实现企业内部创新目标,促使有效供给的迅速增加,使过剩产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二,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第三,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活动为高层次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二),通过改革组织形式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创新。面对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及复杂的消费结构,韩国经济的发展正促使韩国经济市场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国有企业要想更快、更好地适应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挑战,必须建立更加有效、及时的弹性机制。在不调整企业总体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的情况下,增强了企业文化精神,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伴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三)通过树立产品特色对销售渠道进行有效打通。,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更加人性化。国企要充分重视产品的设计、研发,—12—要根据个体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研发。另外,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发消费者的沟通渠道和销售渠道。指导和有效地收集消费者的消费经验和使用评价,为产品创新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的销售过程,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素质。为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提供数据信息,达到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目的,使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四)。部职工进行集体学习1.国有企业要加强对内部职工的思想教育通过树立优质企业文化来打造工匠精神,鼓励企业职工通过选优选强,定期组织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福利制度2.要调整国有企业职工薪酬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支助企业的技术人员3.根据国有企业自身情况,充分调动企业高管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并扩大创新实践和技术改造,设立专门的科学实验室。,以的资金和空间(。适合企业使用的产品。在我国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五)对企业的适应能力进行强化,贸易壁垒与日俱增,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也日益增大,为了能在贸易壁垒中稳步前进,为了提高海外出口水平,国有企业需要调整其出口战略,同时,国有企业还必须继续改善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并通过国内转型和升级持续地采取行动。在科技和产业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六)增强企业的绿色发展观念。,绿色发展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国企转型的关键一环。为此,国有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和形象,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四、结语一般而言,企业制订战略,从制订到执行,从实施到有效执行,并从执行中得到明确结果,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改进过程。优质发展时期面临诸多挑战和影响。为我国国有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和资源,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变化,科学地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改革。在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彰显自身价值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1]及对策探讨郝美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2]计,2016(10):66程小玲.[J].如何提升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时代金融,2017(3):117-118.-67.[J]商业会作者简介:吴平,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篇三: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有企业?质量发展意见2021-07-27为深?贯彻落实?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国有企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不优、创新驱动不强、体制机制不活、质量效益不?等突出问题,推动国有企业?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全?贯彻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牢固树?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作总基调,围绕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发展定位,以成资同城化为引领,深度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国有企业向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向发展,不断优化资本布局结构、提?资本运营效率、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做强做优做?国有资本,增强国有经济活?、竞争?、控制?、影响?和抗风险能?,为经济?质量发展作出更?贡献。(?)发展?标布局结构进?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整体优化,重组整合取得重?进展,国有资本进?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具有区域竞争?的龙头企业。质量效益进?步提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全?提?,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平。企业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年均增幅?于经济增长?平,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率达到全国国有企业平均值。资本功能进?步放?。资本整体运作全?强化,资本运营效率进?步提?,资本放?功能进?步凸显,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进?步增强。混合所有制改?的机制进?步健全,混合所有制改?取得突破,资产证券化率进?步提?。企业治理进?步完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治理结构进?步健全,与发展战略相匹配、适应竞争需求的企业家和?才队伍基本完备,市场化经营机制进?步完善,风险管控能?全?提?,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监管体制进?步健全。加快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健全国有资本运作的监管制度,基本构建起?盘棋的国资?格局。建?依法监管、分类监管、阳光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实现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监管,探索推进授权经营体制改?,推动国有资本规范化专业化管理。?、重点任务(?)优化布局,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加快国有企业优化重组。深刻把握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制定《市属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实施?案》,以横向整合、纵向联合、吸收合并等?式,稳步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切实推进企业聚焦主业,做强产业,做?实业。优化国有资本产业布局。聚焦?业“5+1”、服务业“4+4”、农业“6+3+1”等产业发展?向,科学编制国资国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产业?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整合优质国有资源,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装备制造、?物医药、电?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现代物流商贸、健康医养、教育?化等现代服务业,加速构建附加值?的农业全产业链。突出主业提升竞争?。指导企业强化战略引领,推动??企业形成“2—3个主业和1—2个新培育产业”的产业体系。严格实施投资项?负?清单制度,推动企业有序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的?主业,切实加?城市重?基础设施和民?改善投?,着?提?重?产业、新兴产业、市场化程度?的项?投??重,做强做优?批主业突出、结构合理、核?竞争?强的?企业?集团。深?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资同城化等重?机遇,全?实施开放合作,通过“?出去、引进来”,与央企、省属国有企业、成都市国有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牵?”,开展产业、项?、技术、?才等合作,进?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和管理?平。统筹整合县(区)资本资源,共同组建?批产业或专业公司,推进国有资本市域?体化布局。(?)转变职能,以管资本为主提升监管效率积极推进监管职能转变。全?梳理出资?监管事项,动态制定并出资?权?清单和责任清单,切实履?战略规划、企业领导?管理、产权管理、投资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与收益管理等出资?职能,不断强化基础管理、监督检查、财务监管、改?重组等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建?健全企业产权、投资、财务、创新、党建、?事等信息系统,建设实时在线的国资监管?数据平台,不断提升监管和服务效能。选派机关优秀?部到企业挂职,提升服务企业能?。探索推进授权经营体制改?。厘清政府与国资监管机构、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边界,积极探索构建“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专业运营企业”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建?健全企业集团分级分类授权体制,?级企业由市国资委负责监管和考核,?级企业原则上由?级企业负责监管和考核,制定集团和?级企业管理事项授权清单,赋予?级企业更?经营?主权,进?步激发企业活?。深?推进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出资?监管制度,加强制度执?的监督检查,强化企业产权变动、资?管控和资产评估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强出资?监督、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及社会监督统筹衔接,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提?监督效能。严格执?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建?健全分级分层、有效衔接、上下贯通的责任追究?作体系,严肃责任追追究问责。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集中统?监管。

  (三)创新机制,激发?质量发展活???完善企业治理机制。以企业章程为核?,有效划分治理主体权责,建?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及监督机制,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贯彻“两个?以贯之”要求,把党的领导融?公司治理各环节,健全“党组织研究讨论企业重?决策前置”机制。加强规范董事会建设,探索配备专职外部董事,建?董事会年度?作报告等制度,强化对董事会运?的?常评价。保障经理层经营?主权,探索经理层向董事会定期述职制度。加强和改进监事会监督,着?强化对企业的当期和事中监督。??完善市场经营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主经营、?负盈亏、?担风险、?我约束、?我发展的”独?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完善以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为核?的管理?员职级体系,建?以提升管理效率为导向的管理?员职数配置机制,切实做到管理?员能上能下。实施劳动??契约化管理,制定分级分类的企业员?市场化公开招聘制度,建?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制度;构建员?正常流动机制,对不胜任岗位要求的员?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实现员?能进能出。??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修订《市属国有企业负责?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以经济效益和效率为中?改?经营评价制度,突出关键绩效指标,引??业对标考核指标,建?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职务升降、薪酬调整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市属监管企业?资总额管理试?办法》,推动企业建?健全与劳动?市场基本适应、与经济效益和劳动?产率挂钩的?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建?和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分配制度,分层次确定薪酬分配侧重点。?持具备条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式,调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聚焦?才,集聚?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强企业家?才队伍建设。以强化忠诚意识、拓展选???视野、提?战略思维、增强创新精神、锻造优秀品?为重点,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每年组织企业主要负责?到?等院校或国内培训机构研修,?争培养?批擅长经营、业绩突出、具有?定?业影响?的知名企业家。评选表彰?批优秀企业家,不断增强企业家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加强经营管理?才队伍建设。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建?职业经理?制度,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按照相关规定,对企业领导?员实?任期制(聘期制),对经理层成员可以实?聘任制,推进契约化管理;对企业领导?员要市场化退出,形成优胜劣汰、优进劣退的机制。加强专业技术?才队伍建设。建?健全企业内部培养专业技术?才机制,切实做好招才引智?作。制定?才激励措施,?励企业设??才发展基?。?持企业培养引进?精尖?才、创新团队和?级技?,建设?层次?才创新创业基地。?持企业加?与知名企业、科研院校等机构的合作,建??才共享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同?业?端?才到企业任职兼职,探索实施“周末?程师”柔性引才机制。加强后备?部?才队伍建设。分类建?企业优秀?才信息库和后备?部库,加强企业后备?部培养,注重实操?作锻炼和考核。加?企业优秀年轻?部选拔任??度,到2025年企业领导班?中45岁以下年轻?部占班?成员达到30%以上。健全后备?部选拔?作机制,建???素质优良、数量充?、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有企业后备?部?才队伍。(五)提能增效,完善企业内部管控体系提?管理创新能?。实施企业管理提升?程,全?开展管理对标、问题诊断和整改提升?作,推动管理制度、管理架构、管理流程、管理?式的有效变?,做到管理流程化、流程最优化。加强与央企、科研院所合作,建?产业联盟,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积极推?物资集中采购、资?集中管控,以?数据、互联?、云计算等新?代信息技术为?撑,着?推进物流、资?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资源整合共享,全?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平。提?集团管控效能。按照“集团管控、专业经营、规范运作、注重效率、提?效益”的原则,推动集团公司建?以资本为纽带、以发展战略为牵引的母?公司管控体系,保障提?集团化管控效能。建?健全监督体系,落实审计直管、财务统管,强化纵向监督和专业监督。推?扁平化管理,压缩管理层级,原则上将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2级以内。提?风险防控能?。加强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完善内控制度,建?健全内控岗位授权、内控报告审批、内控审计检查、内控考核评价、重?风险预警等各项内控制度,完善风险识别、控制、化解等全过程风险管控机制,严防经营风险、债务风险、投资风险、安全环保风险。建?企业内部重点风险岗位?员轮岗、委派制度,推动企业内部轮岗和委派,原则上每6年轮岗?次,最长不得超过9年。(六)强根固魂,全?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切实加强政治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和政治核?作?。建?国有企业践?“不忘初?、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推进“两学?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党员?部进?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落实意识形态?作责任,健全完善国有企业意识形态?作管理的制度体系,牢牢掌握国有企业意识形态?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提升党建质量。严密基层组织,合理调整党组织设置,建?与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组织结构、经营模式、???式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建强基本队伍,注重在专业技术?员、?产经营能?、青年职?以及?级知识分?、劳务派遣?中发展党员,?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深?开展“?企?品牌”创建,党员?范岗、?范典型选树等活动。落实基本制度,严肃党内组织?活,严格“”等制度,??推进党?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严明党的纪律。健全企业内设纪检组织,加强企业监督执纪问责;积极探索市纪委监委对企业派驻监督,强化企业纪检、监察。加快完善企业领导?员经营投资责任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落实中央?项规定

  精神和省市“?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国有企业选???、?宗采购、投融资、产权交易、?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正的国有企业改?发展环境。三、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市国有企业改?专项?组要统筹推进国有企业国资改?和?质量发展?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问题。市级部门要???持国有企业?质量发展,研究落实相关?持措施。市属国有企业作为发展主体和责任主体,要利?好国有企业??资源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加快推动?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持建?健全市级优质资产资源及国有资本?注?机制,采取特许经营权注?等形式,做优资产做实资本。强化?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持企业提??地资源利?效率,获取合理收益。?持企业承接采取配置资源、植?经营性项?、政府付费等?式实施的政府性项?。创新政府性项?投建模式,?持企业依法合规承接,市场化经营。(三)健全评价考核研究建?体现新发展理念和?质量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完善《市属国有企业负责?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突出质量效益、结构调整等绩效考核,发挥绩效评估考核的导向和推动作?。制定实施《市属企业领导?员管理办法》,着?加强对企业领导?员推进国资国有企业?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定期跟踪督查企业?标任务完成情况。(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加强国有企业实施?质量发展?动宣传,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和领军?才,宣传企业推动?质量发展的改?创新实践,总结推介成功经验、典型案例,营造崇尚质量、追求效益的良好氛围。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国有企业?质量发展意见被举报?档地址:

篇四: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浅析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途径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一直承担着庞大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企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意义和途径两个方面浅析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途径。

  意义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挑战,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其次,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持续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度,提升全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已进入到全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只有国有企业具备了自我进化和发展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途径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

  首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内部活力和生产力。国有企业的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扩大混改、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组织和公司治理结构,拓展企业经营空间,激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高效管理。

  其次,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重点领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最后,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要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实现生产模式转型,向清洁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迈进。在发展中注重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和生态,形成和谐的企业和社会发展格局。

  总之,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必须采取多种途径,综合施策,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五: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2.01.20?

  【文

  号】工信部联原〔2022〕6号

  【施行日期】2022.01.2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原材料工业

  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

  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原〔202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各有关中央企业: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十三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着成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大、产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更好地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钢铁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高端材料、绿色低碳等工艺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产业链工艺、装备、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产业耦合发展,强化钢铁工业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

  坚持总量控制。优化产能调控政策,深化要素配置改革,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扶优汰劣,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绿色低碳。坚持总量调控和科技创新降碳相结合,坚持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供给保障、绿色低碳、资源安全和行业发展,遵循钢铁工业发展规律,保持去产能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提高供需的适配性、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显着增强。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工艺结构明显优化,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钢铁市场供需基本达到动态平衡。

  绿色低碳深入推进。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资源保障大幅改善。资源多元化保障能力显着增强,国内铁矿山产能、规模、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废钢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健全,利用水平显着提高,钢铁工业利用废钢资源量达到3亿吨以上。

  供给质量持续提升。高端钢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品种和质量提档升级,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材料,形成一批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二、主要任务

  (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行业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围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发挥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关键领域钢铁新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搭建重点领域产业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钢铁行业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标准技术体系建设,制定发布一批基础通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育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水平团体标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

  (五)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建设,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能评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应去尽去,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研究落实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产能利用率等为依据的差别化调控政策。健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六)优化产业布局结构。鼓励重点区域提高淘汰标准,淘汰步进式烧结机、球团竖炉等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艺和设备。鼓励有环境容量、能耗指标、市场需求、资源能源保障和钢铁产能相对不足的地区承接转移产能。未完成产能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区不得转入钢铁产能。鼓励钢铁冶炼项目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对于确有必要新建和搬迁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必须按照先进工艺装备水平建设。现有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改造、转型升级,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压减退出。统筹焦化行业与钢铁等行业发展,引导焦化行业加大绿色环保改造力度。

  (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分别培育1~2家专业化领航企业。鼓励钢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小散乱”局面,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有序引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独立热轧和独立焦化企业参与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冶炼项目建设时给予产能置换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向实施兼并重组、布局调整、转型升级的钢铁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妥善做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职工安置。

  (八)有序发展电炉炼钢。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电炉炼钢发

  展。对全废钢电炉炼钢项目执行差别化产能置换、环保管理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就地改造转型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鼓励在中心城市、城市集群周边布局符合节能环保和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中小型电炉钢企业,生产适应区域市场需求的产品,协同消纳城市及周边废弃物。积极发展新型电炉装备,加快完善电炉炼钢相关标准体系。推进废钢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电炉钢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分别遴选8家左右优势标杆电炉炼钢和废钢加工配送企业,形成可推广的产业模式。

  (九)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落实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制定氢冶金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支持企业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全面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钢铁企业清洁运输,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别化电价政策。积极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综合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推动绿色消费,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和农房建设试点,优化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钢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体系,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

  (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在铁矿开采、钢铁生产领域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遴选一批推广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智慧物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的应用,不断提高效率、降低

  成本。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

  (十一)大幅提升供给质量。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加快推动钢材产品提质升级,在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先进轨道交通及汽车、高性能机械、建筑等领域推进质量分级分类评价,持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促进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提升。支持钢铁企业瞄准下游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小批量、多品种关键钢材,力争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新材料,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鼓励企业牢固树立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意识,深入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开展规模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

  (十二)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应体系。强化国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国内重点矿山资源开发,支持智能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加强铁矿行业规范管理,建立铁矿产能储备和矿产地储备制度。促进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应用,推进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开展港口混矿业务,增加港口库存,发挥港口库存对资源保障的缓冲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强国际铁矿石资源开发合作。完善铁矿石期货市场建设,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完善铁矿石合理定价机制。

  (十三)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立足源头预防,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钢铁企业要健全完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淘汰落后高风险工艺技术和设备,实施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应用,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提高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应

  急响应预案,积极应对新兴技术融合带来的安全挑战。

  (十四)维护公平市场秩序。加强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强化质量、装备、环保、能耗、安全的要素约束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有进有出”动态调整。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依法依规惩处擅自新增产能、假冒伪劣、违法排污等行为,并纳入联合惩戒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业自律精神,避免无序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建立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推进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分级分类管理,支持开展“对标挖潜、技改升级”,打造若干家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具有代表性成果、发展质量高的钢铁示范企业。

  (十五)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加快国际标准中国标准互译、转化,推动国际间检验检测与认证结果互认,引导中国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协同“走出去”。鼓励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钢坯、钢锭等资源性产品和半制成品进口。鼓励国内外钢铁、矿山、航运企业加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球化钢铁产业生态圈。

  三、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实施。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有关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按照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务实推进相关工作。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指导服务,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十七)强化政策协同。强化政策衔接,加强产融合作。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积极支持企业承担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突破任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资源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注重需求引导和标准引领,推进下游用钢行业提高设计规范要求和标准水平,引导钢铁产品消费升级。推动钢铁行业依法披露环境信息,接收社会监督。

  (十八)加强舆论宣传。加强政策解读和宣贯,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宣传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树典型、学先进,维护和提升钢铁行业的社会形象,增强全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负面警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

  2022年1月20日

篇六: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案

  一、出台背景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党的X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求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列。省委X届三次全会立足新时代X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并对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国有资产重组整合力度,引导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向规划布局的重点区域集中,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国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落脚到“打造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上,主要体现在“支撑引领强、布局结构优,核心竞争力强、质量效益优,治理管控强、体制机制优,资源配置强、协同效应优,综合实力强、社会形象优等方面。

  党的X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系列决策部署,X国有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296亿元、利润总额593亿元;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领域集

  中,新兴产业布局渐次展开;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1+25”政策体系落地实施,全省地方各级国企混改面超过40%,“三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国有企业活力动力进一步增强。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先进发达地区,我省国有企业还存在资本布局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协调发展不足等矛盾和问题,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新旧动能等重大课题。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把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将产业结构、资产结构从发展低效、前景不佳的领域逐步调整到未来市场需求大、盈利前景好的领域上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动“单兵突进”式改革向综合配套型改革转变,联动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结构调整、重组整合、产权改革、经营体制改革等综合效应,全面激活企业发展内在动力。必须弥补创新不足的短板,推动企业转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协调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轨道。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思维,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对标先进企业推进创新改革,开放式配置资源,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造就基业长青的一流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制定了《关于X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省委推动X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意见》提出了推动我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省委X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切实履行国有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打造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一流企业,为X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作出新贡献。

  《意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因企制宜、分类推进”为基本原则,提出力争三年优化提升、五年重点突破,实现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体系进一步精干、资本功能进一步放大、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等五大目标。到X年,支柱产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新兴产业实现细分行业领先,资产证券化率大幅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和贡献明显提升,全省国有企业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培育世界500强企业2户、中国500强企业10户以上。

  三、重点任务

  《意见》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资本布局结构,提升支撑引领的产业能级。针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优的问题,提出推动企业积极融入“5+1”现代产业体

  系建设,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破除无效供给,通过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做优医疗健康、通用航空、轨道交通、军民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布局和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治理规范的公众公司。针对资本流动性差的问题,提出把发展公众公司作为主要形式,稳妥有序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完善资本运营平台,通过实施企业上市计划,加大资本运营,促进国有资本有效放大和有序流动。明确了推进混改的战略导向(弥补发展短板,引入新机制等)和主要形式(发展公众公司、基金等),提出了推进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混改政策指引、实施企业上市计划、打造资本运营和资产整合平台等重点举措,包括推动国企ETF基金、国企改革基金运营等等。

  三是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增强转型升级的内在动能。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动能不足的问题,提出把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程,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着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明确了重点

  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包括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重大创新转型任务纳入企业目标考核、借鉴“X湾”模式探索建设“园区+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实施企业家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创新激励政策等等。

  四是健全完善治理管控,打造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治理管控体系不规范和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集团管控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动力活力,促进企业提升治理管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具体工作举措,包括加强董事会规范建设、实施基础管理提升工程、推行分类授权经营管理等等。

  五是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构建内联外引的生态圈层。针对企业开放配置资源能力弱的问题,提出推动企业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深化合作,开放配置资源,实现协同发展。重点从优化开放布局、推动协同发展、搭建招引平台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导向和工作举措,包括推动企业融入“一带一路”、X经济带和南向大通道建设,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和资源交易机制、推动省属企业协同发展等等。

  六是转变职能提升效能,健全放管结合的监管机制。针对国资国企改革联动不足的问题,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着力优化职能履行方式、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监管体系,提出了改革方向和重点举措,包括精简管理事项、优化监管方式、制订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方案、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执行违规投资经营责任追究等等。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实施实现,《意见》分别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加强宣传引导、健全评价考核四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推进的保障措施。包括实施有利于国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监管政策、加强先进企业和典型案例宣传等等。

  下一步,省国资委将积极指导和督促省属企业围绕《指导意见》制定实施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本企业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以及重点工作,细化分解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落实相关重点投资项目、重点改革行动和重点工作举措,着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强化与地方国资委工作联动,积极指导和帮助其开展相关工作,共同助推全省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X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作出新贡献。

篇七: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公布日期】2019.10.02?

  【文

  号】发改产业〔2019〕1602号

  【施行日期】2019.10.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服务贸易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产业〔2019〕1602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促进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突出宏观统筹,围绕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部署任务,分行业高质量发展由行业主管部门部署实施。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持续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原则。

  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先补足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实现服务付费可得、价格合理、优质安全,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催生创造新的服务需求。

  市场导向,品牌引领。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坚持质量至上、标准规范,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发挥品牌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塑造中国服务品牌新形象。

  创新驱动,跨界融合。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发挥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组合效应。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鼓励服务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吸纳就业能

  力持续加强。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网络健全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服务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打造一批面向服务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引导传统服务业企业改造升级,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鼓励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医养结合、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围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推动数据流动和利用的监管立法,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二)深化产业融合。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支持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历史遗产、地域人文、乡村美食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营运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向专业化、高端化跃升;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以大型服

  务平台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生产、服务、消费深度融合;引导各地服务业集聚区升级发展,丰富服务功能,提升产业能级;推进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三)拓展服务消费。

  补齐服务消费短板,激活幸福产业潜在服务消费需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在扩大试点基础上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简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鼓励有实力的社会机构提供以先进医疗技术为特色的医疗服务;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扩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打造中高端服务消费载体,吸引健康体检、整形美容等高端服务消费回流。推动信息服务消费升级、步行街改造提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兴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多样化消费体验活动。鼓励企业围绕汽车、家电等产品更新换代和消费升级,完善维修售后等配套服务体系。着力挖掘农村电子商务和旅游消费潜力,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打造一批放心企业、放心网站、放心商圈和放心景区。

  (四)优化空间布局。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建设国际型、国家级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形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服务网络,促进服务业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新枢纽。强化中小城市服务功能,打造一批服务业特色小镇,形成服务周边、带动农村的新支点。完善海洋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服务体系。

  (五)提升就业能力。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专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人力

  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鼓励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化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增设服务业相关专业,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推动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建设试点。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健康养生、医疗护理等民生领域服务需求,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增强服务供需对接能力。

  (六)建设服务标准。

  瞄准国际标准,推动国际国内服务标准接轨,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完善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家政服务、保安服务等传统服务领域标准,加快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知识产权服务、商务服务、检测认证服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研制。开展服务标准、服务认证示范,推动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

  (七)塑造服务品牌。

  支持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和地方政府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率先组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服务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服务品牌。研究建立服务品牌培育和评价标准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运用品牌培育的标准,健全品牌营运管理体系。加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开展中国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活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去。

  (八)改进公共服务。

  紧密围绕城乡居民优质便利生活需求,统筹规划公园绿地、无障碍通道、公共

  交通、停车场地、社区卫生中心、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托育中心、便利店、洗衣房、售后维修、物流快递等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各类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水平。制定完整社区建设标准,明确社区各类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建设要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提高政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水平和能力。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在保障信息安全前提下,建立健全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医疗机构等领域的信息查询系统,提高标准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

  (九)健全质量监管。

  推动服务业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实施服务质量承诺,开展第三方认证。制定服务质量监测技术指南等规范,加快构建模型统一、方法一致、结果可比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监测评价技术机构布局建设,服务质量监测评价能力和范围基本覆盖到主要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督促引导社会各方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加快服务质量监管立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管协同处置机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重大服务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

  (十)扩大对外开放。

  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服务资源,增强服务业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走出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巩固提升旅游、建筑、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拓展中医药等中国特色服务贸易,培育文化创意、数字服务、信息通讯、现代金融、广告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扩大研发设计、节能环

  保、质量管理等高技术服务进出口。

  三、政策保障

  (一)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服务商标注册周期。深化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试点进一步压缩公告时间和拓展适用范围。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开展扩大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试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加快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意见。坚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推进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健全对失信主体的惩戒机制。探索建立涉及民生安全的重点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服务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加强服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服务业价格监管,及时查处消费侵权等问题。

  (二)加大融资支持。

  进一步完善有关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机制和产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探索通过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银行账户服务。发展动产融资,依托现有交易市场,合规开展轻资产交易,缓解中小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题。引导创业投资加大对中小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三)强化人才支撑。

  鼓励服务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登记证书、专

  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进一步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海外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运用股权激励递延纳税等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引留人才。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政策。

  (四)保障用地需求。

  优化土地供应调控机制,保障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适应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创新用地供给方式。实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依法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加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有效发挥历史建筑服务功能。

  (五)落实财税和价格政策。

  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确保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扩大购买范围,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强购买服务绩效评价。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全面落实工商用电同价政策,推动地方落实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水与工业同价;在实行峰谷电价的地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商业用户选择执行行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试点。落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政策。

  (六)建立健全统计制度。

  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健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完善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及时性和精准度。逐步建立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信息在部门间的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各项任务要求。各地方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推动本地区服务

  业高质量发展,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进展情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制定配套政策,加强对地方工作的督导,推动指导意见有效落实。要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细化实化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适时开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估工作,加强对指导意见实施的督促检查,扎实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

  2019年10月2日

篇八: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深入开展全面从严管理,落实职责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流程制度,完善企业管理体制;

  2、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把握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3、把握企业市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产品结构,分析市场,把握资源,把握路径,高效利用资源和人力;

  4、增强内部沟通,健全员工激励机制;拓宽员工晋升渠道,将员工价值最大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5、积极培养企业领导和员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全体员工参加培训课程,提高员工素质,增加企业实力;

  6、投入相应资源,大力推动研发创新,推动企业成长,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增加企业市场份额;

  7、深入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应对社会变化,增强企业的社会口碑。

篇九: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04.12?

  【文

  号】工信部联消费〔2022〕43号

  【施行日期】2022.04.1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消费品工业

  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消费〔202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

  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关要求,推动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巩固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纺织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为目的,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塑造优势。坚持创新在化纤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消费升级、面向重大需求,完善创新体系,塑造纺织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优化结构,开放合作。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巩固提升产业竞争力。

  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坚持节能降碳优先,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扩大绿色纤维生产,构建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引领纺织,服务前沿。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优化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体系,培育纤维知名品牌,拓展纤维应用领域,从原料端引领纺织价值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

  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二、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

  (一)筑牢创新基础。打通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主力军作用,开展前瞻性纤维材料研究。增强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基化纤原料、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研究和技术储备,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

  (二)优化区域布局。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在符合产业、能源、环保等政策前提下,鼓励龙头企业在广西、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高效协同供应链体系。引导化纤企业参与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

  (三)培育优质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支持龙头企业集聚技术、品牌、渠道、人才等优质资源,增强供应链主导力,为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提供共性技术输出和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三、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

  (一)提高常规纤维附加值。实现常规纤维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开发超仿真、原液着色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提升功能纤维性能和品质稳定性,拓展功能性纤维应用领域,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

  专栏1纤维高效柔性制备和品质提升

  1.纤维高效柔性制备技术装备提升。突破功能纤维原位聚合、多组分高比例共聚、在线添加及高效柔性化纺丝以及锦纶6熔体直接纺丝成形等技术,提升纳米纤维宏量制备、智能纤维设计制备水平。

  2.差别化、功能性品种开发。开发新型功能性聚酯、高品质化学单体及超仿真、阻燃、抗菌抗病毒、导电、相变储能、温控、光致变色、原液着色、吸附与分离、生物医用等功能性纤维品种。

  3.关键材料辅料助剂研发。研发功能纤维用关键材料、辅料以及阻燃剂、改性剂、母粒、催化剂、油剂等添加剂。

  (二)提升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水平。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与应用水平,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

  专栏2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效低成本生产

  1.高性能碳纤维。攻克48K以上大丝束、高强高模高延伸、T1100级、M65J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突破高精度计量泵、喷丝板、牵伸机、收丝机、宽幅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宽口径石墨化炉等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自动铺放成型和自动模压成型等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修补及再利用技术。

  2.芳纶。研发对位芳纶原料高效溶解、纺丝稳定控制、高温热处理、溶剂回收等

  关键技术,大容量连续聚合、高速纺丝、高稳定高速牵引、牵伸等设备制造技术。攻克间位芳纶纤维溶剂体系、纺丝原液高效脱泡、高速纺丝等关键技术,开发高强、高伸长间位芳纶产业化技术。

  3.其他高性能纤维。提升耐热、抗蠕变、高强度、高耐切割、耐腐蚀、耐辐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细旦、异形截面聚苯硫醚纤维,细旦、防火防核用聚酰亚胺纤维等生产技术水平。突破芳香族聚酯纤维、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聚醚醚酮纤维等单体合成与提纯、高速稳定纺丝等关键技术。开发玄武岩纤维规模化池窑、多品种差异化浸润剂等技术装备,研发第三代连续碳化硅纤维制备技术,突破氧化铝纤维、硅硼氮纤维、氧化锆纤维等制备关键技术。

  4.高性能纤维创新平台。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问题,形成基础化工原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成型加工-产品检测及评价-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三)加快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发展。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原料制备和高效聚合反应技术瓶颈,加强纤维可降解性能评价,引导下游应用。

  专栏3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技术攻关与产业化

  1.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料。突破莱赛尔纤维专用浆粕、溶剂、交联剂以及纤维级1,3-丙二醇、丁二酸、1,4-丁二醇、呋喃二甲酸、高光纯丙交酯等生物基单体和原料高效制备技术。

  2.生物基化学纤维。提升莱赛尔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对苯二

  甲酸丙二醇酯纤维、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离子液体溶剂法(ILS法)、低温尿素法等纤维素纤维绿色制造技术。

  3.可降解纤维材料。攻克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S(聚丁二酸丁二酯)、PHBV(聚羟基丁酸戊酸酯)、FDCA基聚酯(呋喃二甲酸基聚酯)、PHA(聚羟基脂肪酸酯)、PCL(聚己内酯)等制备技术。有序开展聚3-羟基烷酸酯(PHA)、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等材料产业化推广应用。

  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一)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动落筒、自动包装等装备研发及应用,提升纤维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快涤纶加弹设备自动生头装置及在线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涤纶、氨纶、锦纶的纺丝、卷绕装备智能化水平。

  (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化纤企业的应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应用数字技术打通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数据,实现组织架构优化、动态精准服务、辅助管理决策等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三)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重点企业打造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程序、标识解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一体化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开发和应用。

  专栏4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与系统化解决方案

  1.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化纤工业智能装备、互联互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标准研究制定,优先在涤纶、锦纶、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涤纶等行业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2.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平。提升智能原料配送、智能丝饼管理、生产数据分析、智能立体仓库等技术水平。提升三维设计与建模、数值分析、工艺仿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集散式控制(DCS)、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管理(ERP)、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SCADA)等工业控制软件和系统水平。

  3.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采用云服务、智能分析等技术,收集分析客户反馈信息,在解决客户问题的同时,反馈并指导企业改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提高客户满意度。

  五、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一)促进节能低碳发展。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扩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比例,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加热炉。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大绿色工艺及装备研发,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及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开展水效和能效领跑者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碳足迹核算和社会责任建设。

  (二)提高循环利用水平。实现化学法再生涤纶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推进再生锦纶、再生丙纶、再生氨纶、再生腈纶、再生粘胶纤维、再生高性能纤维等品种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废旧军服、校服、警服、工装等制服的回收利用力度,鼓励相关生产企业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三)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严格能效约束,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依法依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加大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行业和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的落实力度,开展规范公告,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要求。

  专栏5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

  1.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推广聚酯装置余热利用技术,PTA余热发电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物法低浓度废气处理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回收碱液及提取半纤维素技术,锦纶-6、锦纶长丝、干法氨纶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生产技术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有机溶剂减量化。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2.突破循环利用技术。开展废旧纺织品成分识别及分离研究,提升丙纶、高性能纤维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突破涤纶、锦纶化学法再生技术,腈纶、氨纶再生技术,棉/再生纤维素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和绿色制浆产业化技术。推进瓶片直纺再生涤纶长丝高品质规模化生产。

  3.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鼓励纺纱、织造、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参与绿色纤维制品认证,推进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供给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标杆企业和绿色供应链企业。

  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

  (一)优化供给结构。以技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发性能和品质优异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持续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开展纤维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推广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纤维新品种。推广再生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引导绿色消费。

  (二)强化标准支撑。加快功能性、智能化、高技术纤维材料领域的标准制定,支撑行业品种、品质和品牌提升。完善国标、行标、团标、企标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企业从纤维到面料(复合材料)直至终端制品的标准研制和检测能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国际合作与互认。

  (三)推进品牌建设。利用国际纺织纱线展等平台,借助发布会、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等工作影响力,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的认知度。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培育功能性纤维品牌,发挥纤维品牌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中的增值作用。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领域,加大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再生化学纤维及可降解纤维材料等领域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专项,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统筹现有渠道,加大对化纤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化纤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构建产业信息对接合作服务网络。推进高技术型化纤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化纤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集群、企业、协会等机构合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培育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试验检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支撑能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

  (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依托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学术、技术和经

  营管理领军人物。支持行业开展杰出人才评选等活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行业培养具备技术、经贸、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化纤人才智库,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协调推动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实施效果评估,为政府部门提供支撑。鼓励行业协会加强信息发布,引导企业资金投向,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年4月12日

推荐访问: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高质量 国有企业 指导意见